2019年12月1日,在第32个“世界艾滋病日”,湘东区妇幼保健院联合泉胡垅社区服务中心在农民街开展了“社区动员同防艾 健康中国我行动”宣讲活动。
为深入宣传艾滋病防治工作,进一步提高辖区居民的艾滋病防控意识,全面维护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。
本次活动以现场宣讲形式进行,副院长文芳芳医师先从艾滋病疫情现状、流行趋势、传播途径及艾滋病等方面进行介绍,随后详细讲解了怎样预防艾滋病等。呼吁大家以客观、正确的方式加强自我保护,并动员身边的人共同提高认识,减少对艾滋病人这一特殊群体的歧视。现场居民纷纷表示听完宣讲后受益匪浅,提高了对艾滋病的认识,在自我保护的同时,也要积极宣传艾滋病的传播方式以及正确的防治知识,共同关爱艾滋病病人,构筑健康家庭、和谐社会。
此次活动通过发放宣传单、折页,宣讲和现场解答等方式向育龄妇女、老年人、农民工和流动人口等200余名广大群众宣传艾滋病防治知识,并发放小礼品200余份。
艾滋病
【概念】
艾滋病,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(或称后天免疫缺乏综合征,英语: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, AIDS,音译为艾滋病),是一种由人类免疫缺乏病毒(简称HIV)的反转录病毒感染后,因免疫系统受到破坏,逐渐成为许多伺机性疾病的攻击目标,促成多种临床症状,统称为综合征,而非单纯的一种疾病,而这种综合征可通过直接接触黏膜组织(mucosa)的口腔、生殖器、肛门等或带有病毒的血液、精液、阴道分泌液、乳汁而传染。
【临床表现】
我国将HIV感染分为急性期、无症状期和艾滋病期。
HIV相关症状:主要表现为持续一个月以上的发热、盗汗、腹泻;体重减轻10%以上。部分病人表现为神经精神症状,如记忆力减退、精神淡漠、性格改变、头痛、癫痫及痴呆等。另外还可出现持续性全身性淋巴结肿大,其特点为①.除腹股沟以外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部位的淋巴结肿大;②.淋巴结直径≥1cm,无压痛,无粘连;③持续时间3个月以上。
HIV相关机会性感染及肿瘤的常见症状:发热、盗汗、淋巴结肿大、咳嗽咳痰咯血、呼吸困难、头痛、呕吐、腹痛腹泻、消化道出血、吞咽困难、食欲下降、口腔白斑及溃疡、各种皮疹、视力下降、失明、痴呆、癫痫、肢体瘫痪、消瘦、贫血、二便失禁、尿储留、肠梗阻等。
【传染源】
HIV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是本病的传染源。
【传播途径】
本病可通过性接触、血液及母婴等途径传播。
【预防措施】
1、传染源的管理:高危人群应定期检测HIV抗体,医疗卫生部门发现感染者应及时上报,并应对感染者进行HIV相关知识的普及,以避免传染给其他人。感染者的血液、体液及分泌物应进行消毒。
2、切断传播途径:避免不安全的性行为,禁止性乱交,取缔娼妓。严格筛选供血人员,严格检查血液制品,推广一次性注射器的使用。严禁注射毒品,尤其是共用针具注射毒品。不共用牙具或剃须刀。不到非正规医院进行检查及治疗。
3、保护易感人群:提倡婚前、孕前体检。对HIV阳性的孕妇应进行母婴阻断。包括产科干预(终止妊娠,剖宫产)+抗病毒药物+人工喂养。医务人员严格遵守医疗操作程序,避免职业暴露。出现职业暴露后,应立即向远心端挤压伤口,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,再用肥皂液和流动的清水冲洗伤口;污染眼部等粘膜时,应用大量生理盐水反复对粘膜进行冲洗;用75%的酒精或0.5%碘伏对伤口局部进行消毒,尽量不要包扎。然后立即请感染科专业医生。